行业资讯 分类
开元体育武威市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发布日期:2024-02-29 浏览次数:

  开元体育晨曦初露,密匝的云杉林雾霭弥漫,仿佛笼上了一层白纱。裹着微凉的秋意,天祝县炭山岭镇塔窝村生态护林员张国良上山了。

  踩着脚下散落的枝丫,嘎吱嘎吱,一路上弥漫林木清香。林中飞出的斑头雁、赤麻鸭结伴落在如茵的草地上。上山看看、上山听听、上山闻闻,这是张国良的工作日常。很难想象,如此静谧的大山,过去却是另一番景象。祁连山多矿,挖金的、挖煤的,一拥而上,挖得乌烟瘴气。就连孕育绿洲的雪水,也被“野蛮”地拦住用于发电。

  “镇上不到1公里的路上就有11家大小煤矿。”张国良说:“那时候,家门口都是天南海北的运煤车,各地口音混杂着滚落的煤块,烟尘漫天。”

  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。武威市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性任务,坚决担好千钧重责、坚决强化刚性约束,组织实施了一批封山育林、林草植被恢复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,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。

  现在,走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祝县境内,无论是石门沟、阿沿沟,还是扎马河、半阳河一带的矿渣区,或是炭山岭镇千马龙、大滩煤矿等地,曾经满目疮痍的“伤疤”,都已不复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一坡坡生机勃勃的山草、一片片孕育希望的林地。

  祁连蝶变,所带来的喜人变化不止于此。近年来,武威市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,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按照“南护水源、中保绿洲、北固风沙”总体规划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全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。

  石羊河,古称谷水,发源于祁连山北麓,流经金昌、武威等4市9县(区),向北汇入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交接处,劈开两大沙漠的合拢之势,扼守河西走廊“咽喉要道”。

  过去,石羊河水草丰茂、奔流不息润泽武威,造就了“人烟扑地桑柘稠”的美誉。斗转星移,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加剧等影响,祁连山雪线不断上移,河流来水持续减少。

  沃野良田需要水,秀美山川需要水,老百姓生产生活更需要水。武威市坚决践行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治水思路,坚持节水、调水两手抓,全力打好内节水外引水“组合拳”。

  甘肃东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电鸣,这几年在凉州区永昌镇承包了1000多亩地种高原夏菜。起初,用水成本是他颇为头疼的问题。

  “卡一插水就来,用多少取多少。这智能便捷的操作比上过去,省时省力还省水。”种地要想收益高,减本增效是关键。自打去年安装智慧节水系统,大数据系统根据作物根部对水分、肥料的需求,以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高产量,杨电鸣种地成本一降再降。“这个技术好,人工、水肥投入不断降低,产量噌噌涨。”

  作为农业大市,发展种植业如何破解“水”难题?武威市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,从灌溉源头到田间地头,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,农田高效节水面积达到261.4万亩,红崖山、永昌、朱岔灌区成功创建为全国节水型灌区,走出了一条节水农业新路径。

  在景泰县五佛乡的景电二期工程总干渠第一泵站内,蓝黄相接的泵组机器轰鸣声不断,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和现场巡检的方式在各机组上监测、检测设备运行情况。从这里出发,黄河水一路提升,欢畅流淌,向着西南方向流入民勤调水干渠,又北上最后流入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——民勤红崖山水库。黄河之水滚滚来,昔日荒漠戈壁变成良田沃土,干涸的青土湖重现碧波,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。

  “水清、岸绿、河畅、景美”是美丽幸福河湖的底色,也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。近年来,武威市坚持系统治理,聚焦水资源管理、水环境改善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生态修复、水域岸线管控等重点工作,不断夯实河湖治理保护基础。

  ——河湖长制工作连续5年被省河长办考核为优秀,天祝县获2022年度国务院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督查激励支持,庄浪河天祝段创建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试点。

  ——创新实施“五赋两转一打造”工程,提炼河湖文化、讲好河湖故事、打造河湖名片、提高河湖效能、严格河湖制度,全面提升水文化、水内涵、水品质。深入推进河湖“清四乱”,坚决遏制增量、清理存量。

  “河道宽了,河水清了!”石羊河流域河道明显变宽、变深,河面无杂物,蓝天、白云倒映在水中,一幅水清、岸绿、河畅、景美的画卷在武威正徐徐铺展开来。

  右脚用力蹬,左腿高抬,跨过一道小沙丘,再跳过一道沙沟。灵活的身手,一点也看不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、场长郭万刚已过古稀之年。

  八步沙,“跋步沙”。20多公里的“路”,郭万刚走了40年。“这些年,像八步沙、黑岗沙这些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,古浪县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往北推进20多公里。”

  黄沙与绿荫的抗衡,是空间的交锋,更是精神的对垒。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,八步沙林场的治沙人们硬是让绿色沿着脚印延伸开来。如今,八步沙正被一条南北长10公里、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紧紧拥抱。

  曾经肆虐的风沙被牢牢困在纵横交错的草方格中,虽然间或有起伏的沙梁映入眼帘,但是绿色掩映下村庄里的袅袅炊烟开元体育,还是为这苍茫的沙漠风光,增添了几许田园牧歌式的生机和希望。

  绿色在延伸,希望在升腾。如今,古浪县八步沙、民勤县黄茗沙窝、凉州区八十里大沙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,一方方草格压下去,一株株青苗长出来,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人沙和谐”,武威探索出一条荒漠化、沙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。

  一个地方荒漠化治理的过程,实际上是一部人与沙的斗争史,在这场漫长的斗争中,无数治沙英雄的名字被镌刻在这片土地上。

  古浪县八步沙“六老汉”三代人发扬愚公精神,40年多年来,完成治沙造林28.7万亩,封沙育林草43万亩,被中宣部授予“时代楷模”称号;全国“人民满意的公务员”姜莉玲25年如一日,扎根沙海中,芳心护绿洲,用青春和汗水见证了荒凉大漠向绿水青山的转变;全国治沙劳模王银吉扎根沙海,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压沙造林近1万亩……

  数字无言,彰显巨变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武威市完成人工造林106万亩、治沙造林82.8万亩,森林面积达到922万亩。风沙危害有效遏制,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,荒漠化和沙化呈现出面积减少、危害程度降低的“双缩减”良好态势开元体育。

  理念创新、技术创新、机制创新、模式创新……治沙一天不止,创新一日不停,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的持续创新,起到了杠杆撬动、催化哺育、平台支撑作用,让荒川戈壁披绿生金。武威市大力推广“草沙障+沙生苗木”等治沙模式和机械压沙等治沙技术,积极探索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品种试验示范20多项,探索发展“互联网+防沙治沙”模式,社会力量投入资金4.2亿元,建成公益治沙基地40个,完成治沙造林83.5万亩。

  把沙子当作敌人一样又防又治是传统治沙观念,山水林田湖草沙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要想还原沙地的自然生态系统,必须学会护沙、用沙,走出一条可持续科学治沙的新路径。

  武威市健全完善政府投资为主、社会资金参与、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,实施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、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与修复、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、凉州区东北部沙区治理及沙产业建设等重大生态项目。

  转变经营方式,初步形成了林业加工企业、家庭林场、各类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、治沙专业队伍(公司)、治沙协会等参与生态建设、合理有序流转、多主体参与的防沙治沙局面,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更好保护。

  规划建设了苏武沙漠和石羊河两大景区,建成沙漠雕塑创作基地、摘星小镇、苏武小镇等一批旅游景点。

  推广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、板间养殖、治沙改土、工业旅游”的光伏治沙新模式。

  在沙区边缘拓展的若干个生存空间里,多种经营模式齐头并进,实现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,育苗、温棚、养殖、光伏、沙漠旅游等沙产业焕发生机,带动周边群众“造血式”发展,实现了“沙害”变“沙金”、“沙窝”变“金窝”。

  碳汇,指通过植树造林、植被恢复等措施,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,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、活动或机制。目前,无论是我国还是国际上都建立了若干碳汇交易体系,通过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兑现机制,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。今年4月,凉州区、古浪县首个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(VCS)项目交易成功,实现碳汇收益215.2万元。“卖空气也能赚钱”就是人们对于林草碳汇的一种形象比喻。

  山脚下,一片片松林矗立,树干笔直。秋风的吹拂下,松针闪烁着光芒,散发出独特松香。山腰上,大片的山杏、云杉层层叠叠,竞相生长。树下的野花野草,黄的、红的、紫的开元体育,把大山装点得如诗如画。

  记者一行来到了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区,这里的每一棵树,都是碳汇交易中的“账户”。

  “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多种树,种好树,种出‘摇钱树’。从2021年起,我们计划用8年时间,在祁连山北麓浅山区适宜造林区域建设国家储备林7.27万亩,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。”凉州区林草局局长陆科介绍,截至目前,该项目已完成投资3.04亿元,在谢河、康宁、丰乐等镇及国道312、省道308沿线区域,营造以山杏、樟子松、云杉、沙枣等为主的国家储备林2.12万亩。

  据统计,武威市符合碳汇交易的造林面积275.8万亩,符合碳汇交易的草原面积487.11万亩。全市现有林草资源可开发规模每年可产生碳汇收益4037.2万元。

  青山绵绵,碧水茫茫,瀚海悠悠。如今,大美武威抬眼见绿、处处皆景,蓝天、绿树、碧水、净土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